11月2日上午,应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水土保持学院、水科学与工程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林一行到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交流在西南林业大学农村污水处理研究所举行,会议由水科学与工程中心刘云根副教授主持,中心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0余人参加此次交流。马林研究员为师生们做了题为《COupling of Food,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Resource use (COFER)》的学术报告,柏兆海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SCI文章写作经验及体会交流》的学术报告。
交流期间,马林一行为中心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马林就云南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与我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对今后我院科研人员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柏兆海分享了SCI文章的写作经验及体会,并指导了SCI文章的撰写。当日下午,马林一行还到学校实地调研了当地土壤情况,采集了相关土样,并对中心学生的实验的布置和开展提出了好的建议。
马林一行的来访,不但使中心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对国内外养分资源管理和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对促进西南林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养分资源管理和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中心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站在全球视角,为国家养分管理工作重大行动和决策服务;以粮食安全为中国食物链养分管理首要战略目标;从规划餐桌做起,管理食物链养分,同时兼顾食物链养分流动的资源和环境友好作为科学挑战。首次提出食物链养分流动金字塔的概念,将养分管理研究从农业生态系统扩展到食物链,同时构建了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该模型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实现了食物链角度对养分平衡、环境排放、利用效率及流动规律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揭示了中国氮磷在食物链系统(土壤-农田-畜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环境)的流动过程,阐明我国国家尺度食物链养分流动机理、特征和利用效率及其资源环境代价的历史变化,丰富和发展了养分资源管理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田和畜牧业养分资源管理研究进展,问题和未来挑战。十年来,在食物链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Natur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环境类著名刊物上。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25篇被SCI收录。软件登记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