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实验室成立于1978年, 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实验室、人工降雨模拟实验室、小流域模拟实验室,近年来主要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和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现有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环境科学”重点学科、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等研究和学科建设平台,是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科教学加速了水土保持实验室团队的发展,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学历的专业队伍,团队规模和素质迅速提高,成为我省从事水土保持领域学术技术力量最强的团队。现有团队成员有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硕士学位的14人。团队始终保持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植被恢复、土壤侵蚀原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方向保持了传统的优势,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学科研究拓展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向,尤其针对云南高原湖泊和高原湿地的退化机理和特征,在保持原有研究方向特色的基础上,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控制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并保持在省内外研究的前沿,现承担的国家“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基础研究项目等研究项目也证明了该团队学术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
主要功能
教学功能:实验室面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科研任务,主要承担《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综合实习任务以及承担相关专业所有师生的研究课题的任务。
研究功能:实验室还承担着以下的科研任务
(1)土壤侵蚀机理研究
针对云南省地处我国主要大江大河长江、珠江及红河、澜沧江等国际河流上游的特殊地理区位及生态功能要求,通过定位观测、模拟实验等方法,主要开展江河上游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沟道冲刷和输沙机理以及相互关系研究,评价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损失、生态环境退化程度及河道生态功能影响,开展森林植被调节径流和减蚀机理研究及林木根系固土机制研究,为江河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及山区农林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水土流失控制关键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主要进行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退化机理、水土流失控制单项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耦合组装、水土流失在面源污染中的贡献特征、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增强与恢复技术、水土流失控制关键技术的作用机理、山区半山区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其作用机理、水土流失控制的生态效能等方面的研究。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土壤侵蚀敏感部位人为扰动造成的土壤侵蚀类型、形式、加速侵蚀系数、产流产沙特点研究;土壤侵蚀敏感部位植物生长水肥环境评价及经济、适生乔灌木树草种优选及配置技术研究;松散堆积物、高陡边坡等不同侵蚀部位综合防治措施体系优化研究;土地整治及复垦技术研究。
实验室条件
目前,实验室现有环土壤侵蚀实验室、人工降雨模拟实验室、小流域综合治理模拟实验室。实验室设备配备方面,近年在中央与地方共建、省重点专业、日元贷款及学校自筹资金的支持下,购置了大型室内土壤侵蚀模拟实验装置、泥沙水槽冲刷实验装置、便携式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装置、泥沙测定系统、泥沙颗粒径级自动摇筛装置、微型土壤抗蚀力测定仪、小流域治理模拟装置等设备,为进一步深化土壤侵蚀机理及相关水土保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述条件在水土保持科学领域内属省内一流,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并在该领域开展深入的创新性的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dav